探索精品咖啡 │ 台灣的黑金盛世





台灣在近十幾年來,已養成喝咖啡的習慣。據統計,至2014年底,台灣人所飲用的咖啡年均杯,已從50幾杯翻倍至超過100杯,說明了「黑金」的來勢洶洶。

台灣的黑金盛世


台灣黑咖啡飲用人口上升
隨著電視與媒體的廣為報導,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咖啡這項「黑金」的無限商機。台灣人1年就能喝掉23億杯咖啡,整體的咖啡市場也已達700億台幣的規模,許多大大小小的咖啡廳跟著這波黑潮趁勢而起,大街小巷中林立著各式各樣的咖啡廳,百家爭豔。
根據E-ICP的調查指出,在所有喝咖啡的族群中,黑咖啡的飲用者比例從2012年的10.1%到2014年大幅成長至25.5%,平均每4個喝咖啡的人之中,就有1位黑咖啡的習慣飲用者,而在這些人之中又以不糖者居多,可見消費者對於天然與純粹的原味有著一定程度的需求。

專屬台灣的咖啡文化

依財政部的統計數據指出,截至2014年,台灣的咖啡廳突破2000家,創下超過百億台幣的規模。
在台灣的咖啡產業,我們自產、自烘,同時也有專業沖煮等不同領域的人才輩出,使得台灣在國際上成為一個發光發熱的存在。

1954年時,南投曾是台灣最大的咖啡栽培區,規模共有11公頃之大;直至2003年時期,透過新一波咖啡種植的推廣、咖啡樹苗的傳播、到雲林古坑鄉農會年年舉辦推行的咖啡節活動,許多農民開始投入咖啡這項經濟作物的種植[註]。接下來的10年內,國內咖啡市場因海外連鎖咖啡店相繼進入,帶動咖啡整體的飲用量,也因此使得國產咖啡日日精進,量小質精,甚至站上國際舞台,在全球幾百支咖啡豆中搶入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紅榜單,「喝咖啡」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,已不單單僅是個興趣或是工作而已。

*註: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後,許多農民因咖啡比檳榔更具水土保持力,經濟價值也較高,因而放棄檳榔改種植咖啡。

台灣市場專業化

坐在台灣的咖啡廳中,能發現有不少顧客帶著自己的筆電,僅消費一杯飲品就坐了整個下午,只因店家不但有插座座位,還提供Wifi網路,致使咖啡廳有了「行動辦公室」的別稱。除了這樣的客人之外,來店多選擇坐在吧台區的還有很多老饕,專門找店長切磋學習與交換知識、情報等。
現在的台灣咖啡市場,經營咖啡廳的老闆多已不再只懂營運,還管沖煮技巧、更玩自家烘焙,各個都是百般武藝的箇中好手。台灣整體的咖啡產業走向精品化的同時,也逐漸地走往專業化,如同連鎖效應般提升許多消費者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後,各種各樣的咖啡課程需求也因應而生,民眾開始具備消費意識,不再盲從潮流。
在台灣,咖啡這項黑金產品,至今也成了隨處可見的熱銷物,舉凡各特色咖啡廳、連鎖餐飲、超商、路上的行動咖啡車等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,說明著咖啡已深深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。在台灣,每個咖啡師都有一套自己詮釋咖啡風味的堅持與原則,有人喜歡濃苦、有人則偏好微酸,各種咖啡都有其追隨的信徒,一步步為台灣的咖啡文化增添不同的色彩。

----------------

咖啡小百科

精品咖啡一詞是由「精品咖啡教母」—肯努森女士於1974年時,在《茶與咖啡月刊》中提出,將之與一般商業級咖啡做出區分,強調微型氣候的差異化,造就咖啡不同的地域風味,重視每一環的處理過程,才能稱之為「精品咖啡」。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)為精品咖啡的標準大致訂定為:
◆ 是否具有乾香氣(Fragrance):指烘焙後香氣,也指研磨後的香氣。
◆ 是否具有濕香氣(Aroma):指咖啡萃取液的香氣。
◆ 是否具有酸度(Acidity):指咖啡的酸味程度,豐富的酸味與糖分結合能夠增加咖啡液的甘甜味。
◆ 是否具有醇厚度(Body):指咖啡的醇厚度、黏稠度。
◆ 是否具有餘韻(Aftertaste):指咖啡的後味,根據喝下或者吐出後的風味而作評價。
◆ 是否具有滋味(Flavor):以上顎同時感受咖啡液的香氣與味道。整體是否達到平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