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尖上的糖蜜故鄉─淺談中美洲咖啡地域風味 [ 2016 Apr. ISSUE No.20 - CATAMONA 電子報線上版 ]



「舌尖上的糖蜜故鄉」

中美洲,連結著南、北美洲兩大陸塊,東鄰加勒比海、西接太平洋,且地形狹長,受海洋氣候影響巨大。中美洲為多山的地形,火山運動活躍,天然的火山灰也使得土壤特別肥沃,種種環境因素造就中美洲擁有得天獨厚的咖啡種植條件。中美洲曾受西班牙殖民,一直到1821年才獨立。據傳咖啡豆就是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帶進來的,起初只在哥斯大黎加種植,後來中美洲各國才逐漸開始種植咖啡。

要說中美洲是「舌尖上的糖蜜故鄉」一點也不為過,中美洲的咖啡風味一直是以「糖香」為特色招牌,除了糖蜜香氣之外,還帶有輕柔果酸的柔順口感,賦予咖啡更多層次的風味。甚至在火山區種出來的咖啡,有些還能品嚐出火山帶來的淡淡煙燻香氣和醇厚口感。



日夜溫差「釀」出糖蜜滋味

中美洲咖啡之所以會帶有糖蜜口感,是因為火山林立、地勢高聳,咖啡豆種植在海拔較高的山坡上,白天接受陽光的沐浴、晚上則有徐徐海風調節成涼爽的溫度,在這樣的地理環境每天日夜溫差大,拉長了咖啡果實的成熟時間,反而使果實甜度更加飽滿,成為中美洲地區獨有的糖蜜滋味。






宏都拉斯咖啡年產量驚人,是目前世界排名第六大、中美洲第一大的咖啡生產國,幾乎人人都是咖啡農,現在能擁有如此龐大的產量還必須歸功於宏國政府的大力支持。大約在十多年前,宏都拉斯咖啡產量並不高,因為當地氣候潮濕、年雨量大,因而大大增加了咖啡豆乾燥的困難度,也連帶影響咖啡豆品質,這樣的狀況一直到宏國政府意識到問題時,整個情勢便開始扭轉。透過生產技術與工具的更新,2011年宏都拉斯當年產量竟一舉超過瓜地馬拉與哥斯大黎加的總和,從此宏都拉斯產量便穩居中美洲之冠。

宏都拉斯咖啡全區共分6大產區,咖啡平均種植在海拔1100公尺以上的山坡,6大產區中比較有名的就屬聖塔芭芭拉產區,這裡的咖啡豆除了中美洲的招牌糖香之外,也經常杯測鑑定出帶有「複雜多層次的水果風味、酸度較高」。




中美洲咖啡年產量的亞軍就是瓜地馬拉,全境共有8大產區(包含安堤瓜、阿卡特南果、科班雨林、聖馬可士火山、阿提特蘭、薇薇高地、法拉漢尼斯平原、新東方),這八大產區當中就屬安堤瓜薇薇特南果最有名。

愛咖啡的你一定聽過「花神」這個名號!花神其實是莊園名稱,就位在安堤瓜產區之中,白天強烈的日照與晚上涼爽的溫度是安堤瓜地區的特色。花神莊園的咖啡種植在海拔1500~1700公尺,這裡產出的豆子帶有花香與茶感,入喉之後還有淡淡焦糖尾韻和火山煙燻香迴盪。

薇薇特南果產區之中名聲最響亮的就是「茵赫特莊園」,而且歷史相當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,種植在海拔高度1500~2000公尺的高山上。茵赫特莊園不僅用心維護咖啡豆品質同時也很注重環境保護,採用自然農法種植咖啡、減少環境破壞,而且擁有雨林認證。
茵赫特莊園名聲之所以如此響亮,因為它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杯測競賽成績──超凡杯(CoE)參賽11年共獲得16個獎項的殊榮,這樣的紀錄目前還無人可以超越。



薩爾瓦多是中美洲國家中面積最小的國家,大概僅五分之三的台灣大小,雖然面積小卻擁有25座大大小小的火山,火山可以帶來大量火山灰和肥沃的土壤,但每天都得面對活火山的威脅,讓當地居民又愛又怕。

在過去薩爾瓦多杯測競賽中,以傳統的聖塔安娜莊園(Santa Ana)為常勝軍,但這十年來卻改由離海較遠的恰拉特南果產區莊園屢屢拿下冠軍,顯示國際間對於精品咖啡的風味偏好已有所轉變。


代表恰拉特南果產區出戰超凡杯(CoE)競賽的「巨石莊園 Finca Pena Redonda」曾四度拿下超凡杯名次,因而為恰拉特南果帶來更多的關注。巨石莊園的咖啡種植在海拔約1400~1500公尺的山坡上,並使用「餘蔭法」自然農法栽種。



波魁特產區(Boquete)是巴拿馬最古老也最有名的咖啡產區,位於巴魯火山的東側,海拔約1000~2000公尺的高原。波魁特產區生態環境保留完整且雨量豐沛,良好的種植環境使波魁特產區的咖啡具有獨特香氣,是巴拿馬地區產量最多又品質最佳的產區。

翡翠莊園(La Esmeralda),是波魁特產區中最為亮眼的莊園。自2004年榮獲「最佳巴拿馬」杯測競賽冠軍後,又屢次在各式杯測競賽中抱回獎項,並且在競標拍賣會上屢屢刷新高價紀錄,甚至引發搶種藝伎(Geshia)的風潮。

「藝伎」是咖啡品種名,據傳是由非洲移植到巴拿馬地區,因為樹型較高大所以被作為防風林使用,直到後來才被發現這個不起眼的防風林,其果實竟然帶有超乎想像的滋味,不僅帶有茉莉花香、柑橘酸甜、杏桃甜香,更有清爽茶感,這樣的獨特風味讓「藝伎」咖啡成為無法忽視的一顆新星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